2025年9月23日,关于“目前我国牛马都不缺,就缺驴”的话题登上热搜。
谁能想到的,有一天“驴”居然危机了,因驴肉价格一再升高,部分诚实守信的店家甚至直接把店里商品更变为“马肉火烧”!
要知道,历史上,我国并不缺少驴,曾经还占到全球四分之一,卖出一头净赚4000元以上,为啥养驴的人还这么少呢?
一驴难求
中国养驴史超过四千年,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驴产国。
上世纪90年代,全国毛驴存栏量稳定在1100万头以上,这些"万能家畜"遍布大江南北,是农村重要的生产力和经济来源。
当时中国拥有五大优良驴种:体格健壮的德州驴、耐寒耐热的新疆驴、生长迅速的关中驴、挽力强劲的泌阳驴和长寿的广灵驴。
每个品种都适应着不同地域的环境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养殖体系。
河北河间、陕西佳县、河南泌阳和甘肃河西走廊并称四大驴肉之乡,其中河间驴肉更从唐代就成为备受追捧的传统美食。
转折发生在1996年,全国驴存栏量首次跌破千万大关,降至944.4万头。
之后二十余年间,这个数字持续下滑。
到2016年,存栏量已萎缩至260万头左右,2020年,受大环境和过度屠宰双重影响,中国毛驴存栏量骤降至232.4万头,较巅峰时期萎缩近80%。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驴存栏量的持续增长。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驴存栏量达到5058万头,较2011年增长近1000万头。
增长主要来自非洲,其全球占比从26.9%跃升至61%,而亚洲的份额则从49.4%萎缩至26%。
曾经的世界驴业霸主,如今每年需要从尼日尔等国进口超过10万头毛驴才能满足国内需求。
美国的野驴通过非法渠道经墨西哥转运至中国,非洲驴皮成柜地通过衡阳口岸进入中国市场。
这个四千年养驴大国,正在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
“慢”驴的困境
在畜牧业这场"速度竞赛"中,毛驴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不利的起跑线上。
当猪羊牛等家畜在繁殖赛道上快速冲刺时,毛驴却在进行一场异常漫长的马拉松。
生物学特性决定了毛驴的养殖周期远超其他家畜。
一头母驴的妊娠期长达12个月,常常出现"三年怀两胎"的情况。
相比之下,母牛的妊娠期不足9个月,母猪只需4个月,母羊更是只需5个月就能完成一次生产。
当同龄的牛妈妈已经带着第二胎散步时,驴妈妈还在孕育第一胎。
更严峻的是成长周期,毛驴需要整整三年时间才能达到性成熟,开始繁育后代。
而牛在出生后10-15个月就具备生育能力。
这种差距直接反映在资金回报率上——养殖户需要投入更长的饲养时间,承担更高的饲料和人工成本。
农村流传的谚语"年看驴,月看马,十天看老牛",生动揭示了不同家畜的生长效率差异。
养殖户往往等不及毛驴缓慢成长,转而选择见效更快的养殖项目。
尽管驴肉价格从2006年的每公斤16元涨至2021年的90元,优质驴腱子肉甚至达到每公斤140元,但考虑到时间成本,养驴的经济效益依然不容乐观。
一头成品驴最终售价约8000-10000元,而一头黄牛可卖到15000-20000元。
在相同时间内,养殖户通过养牛可以获得更高回报。
这种"投入高、周期长、回报慢"的特点,使得毛驴养殖在市场经济中逐渐失去竞争力。
当现代农业追求效率和效益时,"慢"驴的生存空间正在被快速挤压。
这场马拉松式的养殖竞赛,正让越来越多的养殖户选择退场。
利润去哪了?
在毛驴养殖这场看似利润可观的生意背后,隐藏着一条失衡的利益分配链。
虽然终端市场上阿胶价格节节攀升,驴肉售价屡创新高,但处于产业链最前端的养殖户却难以分享这份红利。
这张利益分配图景中最突出的矛盾是规模壁垒。
阿胶生产企业通常要求养殖规模达到500头以上才能建立直接合作关系,这个门槛将绝大多数散养户拒之门外。
数据显示,这些无法直供企业的养殖户只能将驴皮卖给中间商,而中间商转手卖给企业时价格可提高30%以上。
以一张价值2000元的驴皮为例,经过中间商倒手后,最终到达企业手中的价格可能高达2600元。
企业将这些成本转嫁到阿胶成品上,经过层层加价,到消费者手中时价格可能已是原料成本的数倍。
有业内分析指出,在整个阿胶产业的利润蛋糕中,养殖户实际只能分得约10%的份额。
与此同时,进口驴皮进一步挤压着国内养殖户的生存空间。
由于国外特别是非洲地区存在大量野驴,且当地没有驴皮消费习惯,进口驴皮价格较国内低20%-30%。
2021年湖南衡阳口岸首次大规模进口外国驴皮,标志着国内阿胶企业已经开始转向更廉价的进口原料。
这种"内外夹击"的困境导致了一个怪异现象:虽然国内驴肉驴皮市场需求旺盛,但养殖户的积极性却持续低迷。
一边是终端市场的高价热销,一边是养殖端的持续萎缩,这条断裂的产业链正在吞噬中国驴业的未来。
当大部分利润被中间环节吞噬,当进口原料更具价格优势,养殖户手中的驴产业已然变成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破局之法
面对驴产业的重重困境,转型升级已成为必然选择。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韩国才指出,规模化养殖体系的缺失是问题的核心。
首要任务是通过现代化手段,为这个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建立科学的育种体系是破局基础。
重点选育生长速度快、繁殖周期短的优质种驴,特别是开发黑驴品种。
一张优质黑驴皮的药用价值相当于两张普通驴皮,这能从根本上提升养殖效益。
同时推广人工授精等繁殖技术,缩短良种扩繁时间。
创新商业模式是关键突破口,深度开发副产品价值开辟了新赛道。
驴奶的营养成分比例接近人奶的99%,具有开发高端奶粉和护肤品的巨大潜力。
加大对驴骨、驴血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能够显著提升单头驴的产值,改变单纯依赖驴肉驴皮的盈利模式。
除了巩固传统餐饮市场外,可以借助电商平台发展驴肉预制菜,让河间驴肉火烧等特色美食突破地域限制。
结合乡村旅游发展体验式养殖,开发驴文化主题旅游项目,培育宠物驴等新兴市场。
“天上龙肉,地下驴肉”驴肉火烧还是非常好吃的。
参考资料
牛马有的是,驴不够了顶端新闻2025-09-23 15:42
炒股配资平台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