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理想汽车首款纯电SUV理想i8的发布会上,一段重卡连环撞击测试视频引发轩然大波。视频中,一辆乘龙卡车与理想i8正面对撞后,四个车轮离奇弹起,驾驶室几乎倾倒在理想i8的前车窗上。
这戏剧性的一幕尚未消散,理想汽车表示,测试中100公里/小时的正面对撞下,理想i8的A柱、B柱、C柱均无变形,9个气囊全部打开,电池包无漏液、无起火。乘龙卡车官方抖音账号强硬回应:\"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法务部门已介入调查。
类似引发争议的测试还有不少。年初尊界品牌在S800发布会上播放了与(丨)S680的极寒对比测试视频:尊界S800在零下20℃环境下以80公里时速完成紧急避障,而迈巴赫50公里时速时就因轮胎打滑失控。
针锋相对的舆论战,不仅暴露了汽车行业安全宣传的乱象,更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当企业各自为战,用精心设计的\"安全表演\"争夺市场时,消费者该相信什么?
从技术角度看,理想i8的安全性能并非毫无根据。据中保研测试数据,理想i8采用了强度高达 1500MPa的热成型钢,车身设计有三条纵向力传递路径和十一个横向环形吸能结构,能有效分散撞击力。
而乘龙卡车的安全性也很高,乘龙卡车官网资料显示,其H5型号采用龙骨结构框架驾驶室,结合超厚镀锌板,能承受巨大的冲击力。四点悬浮和溃缩吸能设计更是能在碰撞时有效吸收冲击能量,使驾驶室后移,为驾驶员留出更大的生存空间。
那么,为何在理想的测试中,乘龙卡车会出现如此夸张的变形?是测试条件存在特殊性,还是如乘龙所言存在 \"造假\"?目前双方各执一词,缺乏第三方机构的权威解读。值得注意的是,理想并未公开测试的具体参数,如碰撞角度、卡车装载情况等关键信息。而乘龙虽然指责对方 \"造假\",却未能提供实质性证据支持这一说法。
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让消费者陷入两难。一方面,理想 i8 在权威机构测试中表现优异;另一方面,其发布会展示的极端场景又让人不禁怀疑其真实性。正如业内专家指出的,脱离具体工况谈论汽车安全,本身就是一种片面的做法。
从法律角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虚构、夸大产品性能属于虚假宣传行为。如果理想汽车在测试中存在刻意设计或剪辑视频以误导消费者的情况,就可能触及法律红线。同样,乘龙卡车若无法证实其 \"造假\" 指控,也可能涉嫌侵犯理想汽车的名誉权。
这场争议暴露出汽车行业安全宣传的一大痛点:缺乏统一的测试标准和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目前,车企往往自行制定测试方案,选择性公布有利于自身的结果。这种 \"自说自话\" 的模式,不仅容易引发行业恶性竞争,也让消费者难以做出明智的购车决策。
要解决汽车安全宣传的信任危机,关键在于建立独立、公正的第三方评估机制。目前,虽然已有中保研等机构开展碰撞测试,但企业自定义的极端场景测试仍缺乏有效监管。
理想i8事件恰恰凸显了这一制度缺陷。如果有权威的第三方机构能够对企业宣传中的测试进行复核,并公开详细参数,就能有效减少类似争议。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涵盖各类测试工况的数据库,要求企业公开测试的全部细节,包括碰撞角度、速度、车辆状态等信息。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汽车营销行为的规范。对于采用极端场景进行宣传的企业,应要求其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对比数据,避免误导消费者。此外,还可以考虑将真实道路事故数据纳入安全评估体系,使安全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对于消费者而言,也需要理性看待汽车安全宣传,不应仅凭一两个极端测试场景就做出判断。相反,应该综合考虑权威机构评测、实际使用反馈等多方面信息。
炒股配资平台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