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市场的竞争已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转向生态系统的竞争。
云计算业务作为电信运营商重点布局的新兴业务,成为其业绩增长的新引擎。经过过去六年的爆发式增长,运营商云抓住了发展的时间窗口,尽管增速放缓,但运营商云在保持规模基础上稳健增长,成为云计算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2024年,三大运营商云业务收入规模合计达2829亿元,同比增长18.3%,运营商云整体市占率从2023年的37.5%提升至41.2%。随着“人工智能+”行动推进,云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也成为运营商赋能数字经济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跃迁的基础。运营商云依托运营商在网络基础设施、国云底座,以及属地化服务的优势,在向智能云升级中将迎来新的机遇。
纵观三大运营商云发展的历程,从团队组建到品牌升级,从技术创新到场景拓展,始终围绕市场需求与行业趋势。
天翼云:国云底座构建者
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电信(601728)云计算起步较早。中国电信天翼云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混合云,而且正成为国云底座的构建者。“天翼云成立于2012年,在中国电信系统内承担云计算专业公司的角色。”2022年,天翼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广小明向《通信产业报》全媒体记者介绍道,“从对内支撑到助力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天翼云坚持科技创新,与合作伙伴携手合作,为数字中国建设夯实云网底座。”
2012年3月,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正式成立,这不仅是国内首家运营商级的云计算公司,更是中国电信“去电信化”改革的大胆尝试,开启了中国电信集约化运营的新局面。2014年,中国电信混合云产品发布,契合企业多样化的用云需求,助力企业灵活构建自身云架构;同年,大数据事业部组建,凸显中国电信对云计算与大数据融合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为后续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服务拓展奠定组织基础。2015年,贵州园区投产,进一步强化了全国范围的资源布局;CDN全面承载天翼高清业务,实现云计算技术在重点业务场景的深度应用,提升用户体验,也验证了云计算服务在复杂业务场景下的可靠性。2016年,中国电信明确聚焦“2+5”重点领域,发布天翼云3.0,在技术架构、服务能力等多方面实现升级;举办首届“天翼云”杯劳动竞赛,激发内部创新活力,推动团队业务能力提升。
2017年到2020年是中国电信天翼云资源布局与战略深化的阶段,中国电信着力打造“2+31+X”的全网均衡资源布局体系,从全国层面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覆盖范围与质量,满足不同区域客户的云计算需求。2020年,中国电信提出“云改数转”战略,坚定秉持“网是基础,云是核心”的理念,全力推进云网融合发展,将云计算提升至公司战略核心地位,引领公司整体业务变革。
2021年,天翼云开始智能云转型与能力构建;2024年,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宣布天翼云作为国家云已迈过向智能云发展的拐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电信建成“息壤”“云骁”“慧聚”三大平台,其中“息壤”为核心的智能云体系逐步成型,在IaaS层优化算力供给、PaaS层升级智算平台,在数据与模型服务层面不断丰富资源,构建起“算力+平台+数据+模型+应用”一体化智能云服务能力,为AI规模应用筑牢基础。
天翼云在2024年实现营收1139亿元,首次登顶国内最大的云服务提供商。然而,其增速在2024年首次降至20%以下为17.1%。2025年上半年,天翼云收入达573亿元,同比增长3.8%,尽管整体云业务增速有所放缓,但智能收入达63亿元,同比增长89.4%,凸显智能云转型成效。
随着中国电信集团战略由“云改数转”升级为“云改数转智惠”,进一步强调AI能力与社会价值输出。
移动云:“尖子生”的深耕
中国移动(600941)作为国内体量最大的移动运营商,早在2007年启动“大云”计划,在云计算技术萌芽阶段开启技术奠基与早期探索。2014年,中国移动在云计算领域迈出重要一步,成立苏州研发中心,为云业务发展提供专业技术研发支持。同年6月,正式推出“移动云”,并于次年4月启动商用,逐步建立起国内较为完整的云计算和大数据产品体系,开始面向市场提供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专有云、行业云等总体解决方案。
2019年是移动云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中国移动制定了三年内让移动云进入国内云服务商第一阵营的宏伟目标,计划三年投资超千亿元。同年8月,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正式揭牌,全力推动云业务发展。同年10月,通过“百日攻坚战”成功上线100款产品,为后续产品体系构建奠定坚实基础。此后,移动云持续发力,2020年,九期工程第一批四个资源池上线,同年10月发布移动云优+服务,为金牌客户提供5分钟响应、7×24小时业务支撑专属服务。技术层面不断创新,2021年边缘云无锡首节点正式公测上线,标志着移动云“N+31+X”资源体系形成;同年,算网服务1.0重磅发布,打造覆盖云、网、边、端的算力服务体系。2022年,移动云技术内核3.0发布,面向算力网络打造新型技术架构体系,同年移动云综合实力迈入国内业界第一阵营,收入达503亿元。2023年,移动云上半年营收达422亿元,同比增长80.5%,同年在算力网络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发起“百川”算力并网行动,携手多个超算中心、智算中心及云服务商,整合算力资源 。
进入2024年,移动云持续深化转型。在市场拓展上,凭借在垂直行业的深厚积累,智慧城市、智慧工厂等解决方案进一步规模化落地,中小企业客户年增超300万户,客户规模持续扩张。2024年移动云收入达1004亿元,同比增长20.4%,增速在三大运营商云中领先。技术创新方面,持续围绕AI技术进行创新,打造全栈智算产品体系与模型即服务(MaaS)能力,“九天”大模型不断赋能政企智能场景。在资源布局上,继续完善“4+N+31+X”算力网络布局,实现算网基础设施体系覆盖全量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发布全球运营商最大单体智算中心——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呼和浩特),智能算力规模高达6.7EFLOPS。2025年上半年,移动云收入达561亿元,同比增长11.3%,持续推进“由云向智”转型。
联通云:“后进者”的追赶
2013年,中国联通(600050)正式推出云计算业务品牌——沃云,这标志着其云计算业务从内部研发走向市场应用,开始为外部客户提供云计算服务。在这一时期,中国联通积极推动核心系统的云化改造,踏上“去IOE”的探索之路,旨在降低硬件成本,提升系统自主可控能力。2017年,借助与阿里巴巴的合作契机,天宫1.0版本成功发布,对阿里巴巴集团IT系统设施进行全面重构。
2018年,中国联通布局分布式云研发,顺应云计算向网络边缘侧发展的趋势。2020年,联通云分布式云1.0版本正式发布,初步具备一键下发、本地处理、本地存储等关键能力,为后续版本迭代升级奠定基础。2021年12月,联通云品牌全面焕新,从 “沃云” 升级为 “联通云”,开启发展新征程。同时,联通云分布式云完成两次重大版本迭代,3.2版本发布,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存储及网络协同能力,实现算网一体融合调度,不仅能通过云边协同下发PaaS服务与行业应用,还搭建起第三方合作伙伴开放对接平台,赋能千行百业,助力数字化服务下沉 。
进入2022年,联通云持续深化算网融合战略,依托自身在全国四级广泛覆盖的云池资源与运营商网络优势,强化分布式云跨域一体特色,实现四级云网覆盖、秒级跨域调度、5G应用一键下发,有效解决应用互联互通难题,拓展业务发展空间。在这一阶段,联通云积极拓展行业应用场景,率先提出 “场景云” 概念,将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可信安全等创新技术融入云组件与云能力,封装成多个一体化云解决方案,满足传统政企用户数字化转型中的细分场景需求,如在政务、金融、医疗等领域打造众多标杆项目 。
2024年,云计算市场竞争越发激烈,行业从通算向智算加速转型。中国联通积极响应,加大算力投资,2025年算力投资预计同比增长28%,超过180亿元。2025年上半年,联通云收入达376亿元,算网数智业务收入达454亿元,同比增长4.3%;数据中心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9.4%;AIDC签约金额同比增长60%。在技术创新上,联通云实现AI全栈升级,技术架构层面,通过全规格CPU、GPU、NPU算力池化,结合自主云原生Host k8s 2.0技术架构焕新,打造智能高效算力底座;平台能力方面,AI IaaS层完成全技术创新智能适配,AI PaaS层升级数据与安全专家组件和平台;应用服务上,联合元景MaaS能力,实现多场景智能化赋能,并打造普惠化数智产品超市 。
差异化:三大运营商云发展对比
从业务规模来看,天翼云营收最高,移动云紧随其后。从增长速度来看,近年来增速集体放缓,2025年上半年,移动云收入同比增长11.3%,联通云增长4.6%,天翼云增长3.8%。移动云在2024—2025年上半年期间,在保持较大规模的同时,增长速度相对领先,展现出较强的增长韧性;天翼云虽营收规模最大,但增速下滑明显;联通云在规模上与前两者有差距,增长速度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产品体系方面,移动云产品服务体系较为均衡,在IaaS层的网络资源优势明显,通过遍布全国的高带宽网络,为客户提供稳定的网络连接。在SaaS层,针对垂直行业的解决方案丰富多样,尤其在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等领域具有先发优势,能够快速响应不同行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天翼云依托强大的云网融合能力,在IaaS层的基础设施性能卓越,能够为对网络要求极高的应用场景提供支持。在行业解决方案方面,政务云是其优势领域,凭借多年积累的政府项目经验和技术实力,为政府数字化转型提供全面、深入的服务。联通云在算网数智融合方面有独特优势,通过升级算力调度平台,提升了算力资源的智能化调配能力。在产品布局上,聚焦数字政府、医疗云等领域,同时在个人和家庭云产品方面有一定特色,如联通云手机、联通云盘等,与其他两家形成差异化竞争。
技术研发投入与成果方面,三家运营商在技术研发上都有投入,且在各自关注的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研发投入规模和重点技术方向上存在差异。中国电信在技术研发投入较大,聚焦云网融合、算力等核心技术,成果显著,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位列全球运营商第二,“息壤”等技术的突破为其在智能云领域奠定了技术基础。中国移动在人工智能技术与云业务融合方面投入较多,“九天”大模型的推出提升了其在政企智能场景的服务能力。中国联通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在算网数智技术研发上取得进展,如“星罗”算力调度平台的升级等。
市场策略与客户群体方面,移动云采用深耕垂直领域和下沉市场的策略,客户群体广泛,涵盖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和家庭用户,在政企市场通过打造行业解决方案获取份额,在家庭市场通过构建智慧家庭生态拓展用户。天翼云凭借政企市场优势,以承接国家重大项目如“东数西算”为契机,巩固在政务、工业等行业的领先地位,客户以大型政企客户为主。联通云深耕算网数智,通过打造标杆项目提升品牌影响力,在政务云、医疗云等领域拓展政企客户,同时通过个人和家庭云产品吸引个人用户。
运营商云面临的挑战
经过前几年的高速增长,运营商云业务市场规模已累积到一定量级,基数增大使得继续维持高增速难度加大。同时,宏观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加,政企客户在数字化转型上的预算更加谨慎,导致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对运营商云业务增速产生影响。
三大运营商云业务在产品、服务、市场策略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在IaaS层,都提供类似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服务;在行业应用方面,也都聚焦于政务、工业、医疗等热门领域,竞争激烈。这种同质化竞争不仅导致价格战,压缩利润空间,还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云计算市场的竞争已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转向生态系统的竞争。运营商虽然在基础设施和客户资源方面具有优势,但在生态构建方面仍面临挑战。需要吸引更多的技术合作伙伴、应用开发商等加入生态体系,共同打造丰富的云应用和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但目前在生态的开放性、合作伙伴激励机制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的融合趋势加强,对运营商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不断加大在智能算力、大模型、云原生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实力,以保持市场竞争力。然而,在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方面,运营商仍存在短板,技术创新面临较大压力。
炒股配资平台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